动态监测血清相关指标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动态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1(sTREM-1)及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的变化对肺部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监测并记录术后1、3、5 d的血清PCT、CRP、ALB、sTREM-1及CRP/ALB水平,记录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肺部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者76例(38.78%),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6~13 d,中位数为7 d。无肺部感染组术后3、5 d血清PCT、sTREM-1及CRP/ALB低于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部感染组术后5 d血清ALB低于无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以及术后5 d血清PCT、sTREM-1及CRP/ALB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单独检测时,术后5 d血清CRP/ALB预测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约登指数、特异度最高,sTREM-1预测的敏感度最高;联合检测的AUC、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肺部感染诊断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ASS)评分均与术后5 d PCT、sTREM-1、CRP/AL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术后5 d血清PCT、sTREM-1及CRP/ALB水平均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早期预测的有效依据,而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更有利于早期对肺部感染程度及病情进展的评估。
特殊人群(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已形成全球大流行。当前疫苗接种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症化的高危人群,应优先考虑疫苗接种。现结合国内外证据、指南,以及国内专家意见,编写了慢性肝病、结核病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操作细则,为这些特殊人群的接种提供具体建议。
入重症监护室时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
目的 对前瞻性FINNAKI研究进行二次分析,探讨入重症监护室(ICU)时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12 h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FINNAKI队列研究数据中刚入ICU时未合并AKI的409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乳酸三分位数法将其分为低乳酸组、中乳酸组和高乳酸组,比较3组患者12 h后AKI发生率和肾脏替代治疗(RRT)应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乳酸水平对AKI发生和应用RRT的预测价值,绘制相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低乳酸组、中乳酸组和高乳酸组患者12 h后的AKI发生率分别为21.21%、33.58%和4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调整变量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每升高1 mmol/L,脓毒症患者AKI发生风险提高23%(P=0.001)。高乳酸组患者发生AKI的风险是低乳酸组的2.31倍(P=0.01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ICU时血乳酸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12 h后发生AKI的AUC为0.66(95% CI为0.60~0.72),预测脓毒症AKI患者应用RRT的AUC为0.70(95% CI为0.60~0.80)。 结论 入ICU时血乳酸水平具有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和应用RRT的价值。
468例泌尿道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及影像学检查情况。 方法 选取468例泌尿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婴儿组(1个月~1岁)、幼儿组(>1~3岁)及儿童组(>3岁),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 结果 小儿泌尿道感染以婴幼儿多见,婴儿组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儿比率为52.15%,高于幼儿组(17.27%)及儿童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儿童组中尿路刺激征患儿比率为63.37%,高于婴儿组(8.60%)及幼儿组(4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婴儿组中合并泌尿系发育异常者比率为32.80%,与幼儿组(21.82%)及儿童组(17.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68例患儿中段尿培养检出病原菌共105例(22.43%),其中革兰阴性菌71例(67.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1例(29.52%),其中以屎肠球菌为主。 结论 婴儿泌尿道感染患儿以男童多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以发热为临床表现,局部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尿常规检查。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童泌尿道感染比率逐渐升高,临床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儿比率也逐渐上升。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而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
血清胱抑素C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继发肾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 方法 分析82例败血症足月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AKI分为AKI组(34例)和非AKI组(48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0例因母亲孕期异常入院但无器质性疾病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评估3组血清CysC及RBP水平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ysC和RBP联合检测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继发AKI的价值。 结果 AKI组血清CysC及RBP水平高于非AKI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AKI组血清CysC及R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 2期和3期患儿血清CysC及RBP水平高于1期患儿,合并症组高于无合并症组,预后不良组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CysC及RBP单独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后继发AKI的敏感度分别为82.4%、73.5%,特异度分别为70.8%、79.2%。2种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70.7%。 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继发AKI时,血清CysC及RBP水平会升高,这两项指标在预测新生儿败血症继发AKI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联合检测两种标志物有助于提高对AKI的预测能力。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Gleason分级升高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目的 分析前列腺穿刺活检Gleason分级≤4级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Gleason分级升高(GGU)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GGU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穿刺活检Gleason分级≤4级并行R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RP后Gleason分级情况分为升高组(n=42)和非升高组(n=3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GGU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本研究中RP后Gleason分级升高42例(53.8%),不变24例(30.8%),下降12例(1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P前内分泌治疗(OR=3.888,P=0.015)、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OR=1.185,P=0.036)、淋巴细胞(OR=0.271,P=0.027)与GGU相关。以上述因素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95% CI为0.677~0.881),C指数为0.657,平均绝对误差为2.0%。 结论 在前列腺穿刺活检Gleason分级≤4级的患者中,RP术前有内分泌治疗史、FPSA越高、淋巴细胞越低者,RP术后GGU的可能性越大。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癜风各民族医药学病名规范的专家共识
各民族医药学古典医籍中,有大量关于“白癜风”的论述,但记载病名较为繁杂,不统一,不利于白癜风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促进白癜风研究和治疗,在前期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筛选出中医学、维医学、藏医学、蒙医学中与现代医学中的“白癜风”论述相似的病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专家,对民族医学白癜风病名进行规范,并形成共识。
< 1 ... 42 43 44 45 46 ... 96 > 共 96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