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1 348名社区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DL-C水平的不同将其分为 < 1.26 mmol/L组、1.26~ < 1.53 mmol/L组和≥ 1.53 mmol/L组,分析3组基线特征、TgAb阳性率、TPOAb阳性率以及影响社区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因素。 结果 3组受检者的年龄、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基线特征以及TgAb、TPO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高滴度者与抗体正常滴度者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水平不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中老年人群HDL-C水平与部分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的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HDL-C的免疫调节作用在HT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有限。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在快速鉴定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应用价值,并分析MALDI-TOF MS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准确性。 方法 收集321例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从血培养阳性瓶中取病原菌至分离胶促凝管中,应用MALDI-TOF MS对富集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对血培养瓶中的阳性标本进行常规培养,获得的纯菌落采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并将MALDI-TOF MS检测结果与VITEK 2 COMPACT结果进行对比。若检测结果有差异,则进一步进行基因测序法予以确定。 结果 321例阳性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180株革兰阴性杆菌,MALDI-TOF MS鉴定准确率为97.78%,无鉴定错误,但4株无鉴定结果;分离出的141株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MALDI-TOF MS鉴定准确率为84.39%,1株蜡样芽胞杆菌误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出现了菌属水平鉴定错误,其余为种类鉴定错误。 结论 与传统血培养及生化鉴定比较,MALDI-TOF MS在血流感染中的鉴定符合率较高,且鉴定方法简便、迅速。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内镜消毒及管理专家共识
本文主要围绕三方面问题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内镜消毒的问题,包括疫情期间内镜诊疗活动的注意事项、感染防控要点、内镜消毒总体原则、个人防护、技能培训等,旨在为临床解答疫情下内镜再处理的相关问题,巩固抗疫成果;第二部分为内镜高水平消毒和消毒剂的问题,包括其定义、新国标下(如《GB/T38497-2020内镜消毒效果评价方法》和《GB27949-2020医疗器械消毒剂通用要求》)的评价方法和各类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旨在解答临床对于新国标和疫情双重影响下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如何选择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为内镜消毒流程质量控制的问题,包括消毒水平的确定和床旁预处理、转运、清洗、消毒、消毒液浓度测试、漂洗、储存等各个关键流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推动临床关注内镜再处理的全流程,提高内镜再处理质量,减少内镜相关感染发生。
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 方法 收集640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临床分离株,用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突变株,对其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测序,并检测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对不同突变位点菌株的MIC,分析其差异。 结果 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出gyrA突变株共45株(7.03%),其中90位点突变15株(33.33%)、94位点突变26株(57.78%)、91位点突变4株(8.89%)。90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3株;91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1株;94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4株、高水平耐药7株,左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7株,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2株、高水平耐药13株,加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14株。除左氧氟沙星外,90位点突变菌株对其他3种药物易出现高水平耐药;91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易出现高水平耐药;94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多为高水平耐药,其中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和Asp→甘氨酸(Gly)突变类型的菌株更易出现。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类型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相关,可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所幼儿园2 208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反复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 2 208例学龄前儿童共诊断出反复呼吸道感染522例(23.6%),上呼吸道感染265例(12.0%),下呼吸道感染397例(1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 < 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 < 6个月和母亲体质量指数(BMI)值每增加3 kg/m2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 < 6个月和母亲BMI值每增加3 kg/m2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 < 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反复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33和0.841(P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有较高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 < 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 < 6个月和母亲BMI值每增加3 kg/m2是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定量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指导医师早期识别高危儿童,并进行早期干预。
国产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引导下诊断、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ENB)是以电磁定位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支气管镜、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成像和呼吸门控技术的新型支气管镜检查手段,该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国产电磁导航系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在肺外周病变诊断、定位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验证,为优化和标准化国产ENB技术操作规范,指导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产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专家组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免疫及炎症相关指标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5例急性期KD患儿临床资料(KD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KD组患儿入院后均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比较KD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差异。以发病3个月后冠状动脉损伤(CAL)情况为依据,将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比较2组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KD患儿CAL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 KD组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KD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D组发病初期CAL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发病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L组(n=31)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均高于非CAL组(n=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分析发现,治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水平对KD患儿CAL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32、0.846、0.775,P < 0.05],其截断值为78.60%、1 655.39 ng/mL、795.41 mg/L,且3项联合检测的预后预测价值最高(AUC=0.908,P < 0.05)。 结论 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GDF-15、SAA可能参与KD急性期病情进展,治疗前水平能预测KD患儿发病3个月后CAL情况。
< 1 ... 41 42 43 44 45 ... 96 > 共 96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