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内服治疗骨折术后肿胀的用药规律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内服治疗骨折术后肿胀的用药规律。 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大型数据库中药内服治疗骨折术后肿胀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1日。应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别进行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分析得出高频中药主要为当归、红花、桃仁等;药性以温性最多;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经为主。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活血化瘀与补气利水药数量最多,组成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是当归-红花,红花-当归配伍桃仁,红花-桃仁。 结论 骨折术后肿胀病机为“气滞血瘀,瘀水内结”,治法尊崇“活血化瘀,补气利水”,选方重视“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联合支具对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
目的 观察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方法 收治的13例股骨干骨折患儿均采用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牵引复位,二期改用支具外固定治疗。随访患儿患肢功能,观察患儿术后恢复效果。 结果 13例患儿均获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患儿随访时间为5~13个月,平均8.2个月;住院时间2~5 d,平均3.1 d。X线片提示患儿在骨折后44~68 d达到临床愈合,平均55.2 d。13例患儿中,因皮牵引出现张力性水泡1例,健侧肢体皮肤牵引脱落1例。末次随访时患儿患肢功能良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为优。 结论 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联合支具对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效果较好,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且舒适方便。
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抗组胺药在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临床有观点认为其止痒作用主要是镇静作用所致,因此不建议常规使用或推荐短期使用第一代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也有认为组胺H1 受体的激活参与了湿疹皮炎的发病,而镇静作用对接受药物治疗者的认知和学习有不利影响,因此建议使用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鉴于此,非常有必要建立我国抗组胺药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共识。
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美容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84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情况,并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美容效果。 结果 术后1周、1个月时,2组视力均高于术前,屈光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屈光度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2组间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为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均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角膜屈光状态,但相较于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挤压松质骨后植入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建立2种方式(螺旋和敲击)挤压松质骨后植入种植体的动物模型及有限元模型,探讨松质骨经不同方式挤压后植入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在犬股骨髁模拟临床种植手术,用先锋钻对种植窝松质骨进行初级备洞,采用敲击和螺旋2种方式对种植窝松质骨进行等量挤压并植入相同规格种植体,术后1、2、4、12周进行种植体推出实验。建立敲击和螺旋2种挤压方式的有限元模型,对牙冠部分进行水平向负载,比较侧向力作用下2种挤压方式植入种植体稳定性的差异。 结果 种植体推出实验中,螺旋挤压植入的种植体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水平向负载的作用下,敲击挤压植入的种植体位移量更小。 结论 螺旋挤压在对抗垂直力方面优于敲击挤压,敲击挤压在对抗侧向力方面优于螺旋挤压。
中国尖锐湿疣临床诊疗指南(2021完整版)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该病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本指南是2014版《尖锐湿疣诊疗指南》的修订与更新,旨在从病原学、自然病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特殊部位的治疗、特殊情况的处理、随访、判愈与预后、性伴的管理、预防、健康促进与保健方面给从事尖锐湿疣诊疗的各级医务工作者提供诊疗建议和参考,并对常用的诊疗方法做了推荐力度和证据强度的评价。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与肝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国为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大部分肝癌患者首诊时已为晚期,具有治疗效果欠佳、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等特点。肝癌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肝癌防治的新靶点亟待探索。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防御作用,而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等多个环节。本研究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索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并为肝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1 ... 32 33 34 35 36 ... 96 > 共 96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