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专家共识
2019 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感染在全国多地及世界各国陆续发生,至今尚未完全控制,已有儿童甚至新生儿感染的报道,中国每年约1 500 万新生儿出生,需要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筛查,存在潜在风险。结合现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室间质评专业委员会的部分专家,经过讨论,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 COVID-19) 疫情期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诊治及随访的系统建议。
不同内固定方式联合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联合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空心钉组),11例采用钢板或钢板加空心螺钉内固定(钢板组)。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坏坏疽,换药1个月后愈合。患者术后未出现骨折不愈合、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降低,AOFAS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前VAS评分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AOFAS评分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均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采用空心钉或钢板固定骨折复位疗效均较好,且内固定联合入路治疗可以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术后疗效良好。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PKP)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老年OVCF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1月使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局部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检测2组骨转换生化指标(BTMS),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X);记录2组椎体压缩骨折再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及髋部BMD T值高于对照组,PINP、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老年OVCFs患者行PKP后尽早使用唑来膦酸,可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校正后凸角度,且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腹腔镜胃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在胃外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而腹腔镜胃外科手术中的缝合技术因其特殊的操作特点与技术难度,与传统开放手术中的缝合操作有较大差异。为顺应学科发展与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就腹腔镜胃外科手术中外科缝合的基本原则、腹腔镜手术缝合技巧、缝合材料的选择、消化道吻合及重建等方面,以临床证据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制定本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及指导。
外科ICU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外科ICU 患者的共同特点是以重症外科疾病为基础,伴有感染、内环境不稳定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需要进行器官功能支持等治疗。不少的外科ICU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需要进行血液成分的替代治疗。对外科ICU患者进行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很有必要。为此,本共识组织临床输血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分析导致外科ICU 患者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的原因,讨论相关的治疗方案,制定相应的PBM。
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临床指南(2021年版)
系统回顾我国 20 年来有关手汗症微创治疗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证据,针对当前手汗症微创治疗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手汗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分级、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尤其是对术后代偿性多汗(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CH)等领域形成新的共识。肯定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otomy,ETS)仍是当前治疗手汗症最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CH 为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了降低 CH 发生率,减轻患者困扰,提高患者满意度,指南特别强调:重视术前谈话和告知、充分与患者沟通、谨慎选择患者、杜绝手术适应证扩大化、优化手术术式等策略是防治 CH 的关键。详细介绍各种降低 CH 发生率方法的利与弊。为规避手术风险、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一份权威性指导性文件。
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为2组。3D打印组(n=40)术前行3D打印,非打印组(n=38)采用常规方法,入院后均在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 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渗漏率均短于、低于非打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D打印辅助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恢复伤椎高度。
< 1 ... 29 30 31 32 33 ... 96 > 共 96 页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小淘

400-8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