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夏季的发病率尤其高,有统计显示,夏季消化内科门诊中胃肠道疾病大概可增加近30%,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病毒性肠炎都极为常见。

发布日期:2022.08.05 来源:劳动午报
胃肠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夏季的发病率尤其高,有统计显示,夏季消化内科门诊中胃肠道疾病大概可增加近30%,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病毒性肠炎都极为常见。
夏季的高温环境会导致我们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部分组织器官的活跃度就会下降,胃肠也是如此,工作效率下降,消化速度不够快,让很多人觉得吃饭没有胃口、浑身乏力、精神不振,也就是肠胃进入了“低迷期”,平时经常说的“苦夏”也是如此。
夏季很多胃肠道疾病与“冷”有关。一方面是过度摄入冷饮、冷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发热量,全身的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流量增加。因此,进入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胃肠道抵抗力下降。人体摄入冷饮、冷食后,胃肠道血管受冷收缩,血流量进一步减少,会再次降低胃肠道抵抗力。过冷的食物和饮品还可能造成胃肠蠕动异常,引发胃肠痉挛,导致腹痛、腹泻等。
另一方面是空调、风扇的过度使用。尤其是夜间,腹部若长时间暴露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下,热量丢失,会导致胃肠道温度相对过低,使其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蠕动不畅,可能造成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
在肠胃功能减弱的情况下,有的人喜欢边吃烧烤边喝冰镇啤酒,也有的人喜欢吃冷饮、吹空调,这些都会使肠胃受到极度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尚且易发生急性胃肠道疾病,对于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史的人来说,极易加重病情。另外,夏季天气闷热潮湿,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处于活跃、繁殖速度加快期,容易污染食物和感染人体。饮食不洁也是诱发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俗话说“病从口入”,夏季要预防消化道疾病,必须培养良好、卫生的饮食生活习惯,给胃肠减负。进食过多、过杂的食物也会造成胃肠道疾病。在肠胃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如再连续大量进食,会造成胃肠道排空障碍,产生“积食”现象,造成腹胀、腹痛、便秘等。
学会这几招给胃肠“减负”
①饮食有节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提醒人们不要过食伤及我们的脾胃,如果我们经常暴饮暴食,或吃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过多摄入肥甘厚味,长此以往,我们的脾胃负担过重,不仅功能丧失,而且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生湿、生痰、化热,将营养物质变成有害废物,进一步引发其他疾病。可以多吃一些蔬菜瓜果、蘑菇、海带等食物,这也是顺时养生。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烧烤、啤酒、海鲜、小龙虾等最好少吃。
②经常喝水
保持肠道健康要养成爱喝水的习惯。每天喝2000~2500毫升白开水是自然、健康的清肠方式。坚持每天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温开水,相当于给肠道洗一次澡。如果夏季出汗量较大,可以在饮水中适当补充一些盐分。其实,夏天喝热茶比喝冰水更解暑,因为喝一杯热茶后,通过人体的皮肤毛孔散发的热量相当于一杯冰水的50倍。夏季可以多喝汤品,常温状态下的蔬菜汤(番茄蔬菜汤、冬瓜汤等)有很好的消暑功效,常温的绿豆汤、莲子百合汤均有很好的降温作用。
③避免寒凉
很多胃肠道疾病与过度“贪凉”有关。夏季炎热,人们只注意防暑降温,很少考虑肠胃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小孩,喜欢冰糕、冰淇淋等各种冷饮,大人们也常常将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当作“美味佳肴”,虽然脾胃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时间一长,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脾胃一败,饮食得不到消化,不仅发生胃寒恶心、脘腹胀满、纳食不香,而且水谷精微之营养物质得不到输送,于是会出现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失眠、咳嗽、痰白等诸多病症。
④饮食卫生
夏季细菌繁殖速度快,食品很容易变质腐败;夏季也是蚊虫孳生的季节。因此,夏季所进食物要新鲜,特别是肉类、蛋类和水果;剩饭剩菜要避免苍蝇叮爬,利用冰箱保存食物时生食和熟食应隔开存放;冰箱中冷藏菜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取出食用时一定要加热透,不要把冰箱当成“保险箱”;要勤洗手、不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比如凉拌菜等。
⑤均衡饮食
俗话有“食不厌杂,饮食以养胃气”之说。五味偏嗜过度,亦可损伤脾胃。很多人夏季没有胃口,如果仅凭个人喜好偏食、暴食,肉不离口,饮料不离手,难免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弱,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人,偏食会导致营养失衡,损伤机体免疫力。夏季很多水果上市,此时也要“浅尝辄止”,比如有的人因为空腹吃大量荔枝而导致“荔枝病”,甚至出现严重的低血糖。
⑥劳逸结合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有的人毫无节制,通宵达旦,劳神耗气,神疲乏力,四肢困倦,厌食纳差,口淡无味,这就是劳倦过度所致。中医有“劳则耗气”、“劳倦伤脾”、“劳役过度,则耗损元气”的说法。与劳相反,过“逸”也可损伤脾胃之气。过度安逸,完全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呆滞,食少乏力,精神萎靡。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若注意劳逸结合,脾胃之气自然充旺。
⑦调节情绪
胃肠是“情绪化器官”,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人的消化道内壁、胃及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能传递很多感觉和知觉,包括喜、怒、哀、乐,称为“腹脑”。若长期压力过大,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均可使肠胃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中医也认为“思则气结”、“思伤脾”、“苦思难解则伤脾胃”。有的人工作压力大,或者碰到不顺利的事情想不通,就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司,常常发生腹胀纳呆、食少呕泄等症状。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