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3-11-16 来源:科普惠民
黄帝内经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气温走低,冷空气侵袭人体,易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血黏度增高,令这一时节成为一年一度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01 合理饮食
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需要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与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等都与膳食营养有关。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因素十分重要。

饮食还应做到不“偏”。
(1)食不过甜:在热量满足机体需要的情况下适当控制食用含糖高的食品,如米、面等粮食类,不吃零食、糕点、糖果、甜饮料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2)食不过咸: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 6克,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盐摄入建议不超过 3 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摄入量除食盐自身外,还包括鸡精、味精、酱油、耗油等一切含钠离子的调味料及食物。
(3)食不过辛:除了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调味料,酒也属于“辛”类食物。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4)食不过腻:限制高脂食品,如食用油、动物内脏、肥肉、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以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5)食不过量:研究发现,暴饮暴食 2 小时后,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 4 倍,故应节制饮食、控制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间素有秋冬季进补“肥甘厚味”的习惯,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秋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不宜大量进补。冬季运动本来就少,大量进补热性食物、滋补药酒等,很容易造成血脂、血压增高,反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02 适当运动
积极体育锻炼,是祛病延年的重要途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坚持适当有氧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运动强度等。

03 情志调节
中医里有情志不调、损伤气血的说法,情志致病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正常,直接伤及脏腑而成为发病的因素。焦虑、抑郁、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大悲大喜等都是会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情绪激动、失眠、熬夜、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人体代谢紊乱。

04 中医保健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多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像按摩、针灸、刮痧、灸等等,再配合药物治疗,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

(2)手指护心操:双手搓大鱼际,可增加心肺的血液循环。一天 3 次,一次 3~5 分钟。此外,十指连心,平时可锻炼手掌用力张开,依次弯曲手指等。
(3)灸:中医认为阳气是决定人生死存亡的关键,主张“保扶阳气为本”,所以用灸养阳,达到温补脾阳、肾阳。用艾灸防衰抗老,益寿延年,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05 药物预防
活血化瘀为防治老年心脑血管病之重要方法。

06 控制血压、血脂

(2)血脂控制:血脂过高形成“斑块”,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血脂控制是服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等。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07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家族有心脑血管病史、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均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查体,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