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涵盖了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众多省份,以及华东、华中、广东、广西等地...

发布日期:2025-08-09 来源:PSM药盾公益
博落回有勃逻回、勃勒回、落回等众多别名,属于木兰纲毛茛目罂粟科博落回属,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博落回的正式中名,源自《本草拾遗》的记载,因“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回”而得名。
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涵盖了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众多省份,以及华东、华中、广东、广西等地的广大区域。
博落回主要生长在常见于 150~830米 的低山丘陵地带。身为罂粟科却不产鸦片,生物碱含量在植物界遥遥领先。其果实成熟时突然"自爆",种子弹射3米远,堪称植物界"甩籽冠军"。野外遇见要做到三不——不折、不尝、不玩茎秆传声筒!
藤茎:
空心圆柱茎(直径2-3cm),表面覆盖蓝白色蜡粉,基部木质化,成熟植株高达4.0米,折断后渗出乳黄色乳汁。
叶片:
单叶以互生方式排列。叶片的形状宽阔,呈卵形或近圆形,尺寸在5至27厘米长,5至25厘米宽,叶脉网状且常呈淡红色。这些叶片通常被7-9条深裂或浅裂纹所分割,形成半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裂片。叶子的边缘呈现出波状、缺刻状、粗齿或多细齿的形态,表面为绿色且无毛,而背面则是灰白色并覆盖白色蜡粉。
花:
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达40cm) , 乳白色小花无花瓣,仅存萼片,花期6-8月。
果:
蒴果扁平倒披针形,种子4-6粒,具白色种阜。
性寒味苦,主入肝、胃、大肠经。全株剧毒,尤以根部毒性最强。

博落回作为传统中药材,全草入药,其性寒味苦的特性,是中医"以毒攻毒"理论的经典案例。其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等多种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以抗菌消炎镇痛,能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还能有效杀灭寄生虫等。
清热解毒
博落回中的生物碱(如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用于化脓性感染。
抗炎镇痛
博落回中的生物碱能抑制COX-2酶,抑制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神经传导,减轻或消除疼痛。(含原阿片碱镇痛强度达吗啡30%)
杀虫杀菌
博落回对阴道滴虫、线虫等寄生虫具有很强杀灭作用,可抑制细菌真菌。外用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及痔疮。煎汤外洗时浓度需严格控制在5%以内,酊剂1:10稀释,禁用破损皮肤。
去腐生肌
博落回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刺激上皮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有助于伤口愈合。5%酊剂可治皮肤溃疡。
从苗族"刀伤药"到现代抗菌研究,博落回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医药研发潜力
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已从博落回中分离鉴定出多种生物碱,主要包括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等异喹啉类生物碱。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是博落回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博落回还含有博落回还含有挥发油、苯丙素、萜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挥发油类成分具有抗菌、驱虫等活性,苯丙素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萜类成分则具有抗炎、抗肿瘤等潜力。
农业畜牧价值
博落回提取物(如硫酸血根碱)对茶毛虫、菜青虫等害虫具有显著胃毒作用,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提升25-30%,对螨虫的杀灭活性超过常规农药阿维菌素。
博落回散具有抑菌、抗炎、促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适用于鸡、猪的健康养殖。对蝇蛆、线虫等寄生虫具有杀灭作用,其生物碱成分可使蝇蛆先兴奋后麻痹而死,并能抑制蝇卵孵化。此外,对兔痒螨等体外寄生虫也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博落回散毒性低、“无三致”作用、无耐药性、无休药期,对于养殖企业乃至人类健康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被欧洲食品安全局列入动物饲料添加剂许可名单,并已在中国获批为二类新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其无残留、安全可靠的特点,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添加剂,适用于出口导向型畜牧产业。
博落回全株剧毒(含生物碱及皂苷),禁止自行内服。无论外用或内服,均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肝肾损伤及中毒风险。
禁用:
孕妇绝对禁用(可能导致子宫收缩)
忌与酒同服(加剧毒性反应)
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防止蓄积中毒)
皮肤破损者禁用外用制剂
轻症
恶心呕吐、头晕
重症
瞳孔散大、心律紊乱误服后立即饮用浓茶或绿豆甘草汤,并紧急洗胃。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王琪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