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08-02 来源:科普中国
想象一下:拥挤的公交车上,有人咳嗽不止;办公室角落里,同事连续低烧数周;学校宿舍里,学生莫名消瘦、疲乏…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场景,可能正潜伏着一种被严重低估的传染病威胁——肺结核。你以为它已成历史?真相却令人心惊!肺结核并非只存在于鲁迅的小说或黑白纪录片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揭示:全球每天超过4000人死于结核病,它仍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在中国,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仍高达约80万例。它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看不见的威胁:结核菌的“狡猾”生存术
飞沫为“舟”:当患者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含有结核杆菌的微小飞沫核便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隐形炸弹”,就可能被感染。
长期潜藏:结核菌耐干燥、耐低温,在干燥低温环境下,结核菌可存活数年之久,随时可能被人体吸入呼吸道。
潜伏的“休眠者”:结核菌侵入人体不等于发病!约90%的人经呼吸道吸入结核菌后成为“潜伏感染者”,体内病菌暂时“休眠”,不出现临床症状,不具传染性。若免疫力正常,这种状态可维持多年甚至终生。但当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压力大、营养不良、患糖尿病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这些“休眠者”便会苏醒、繁殖,引发活动性肺结核。
偏爱“脆弱”环境:通风不良、人群密集的空间(如宿舍、网吧、群租房)是结核菌传播的温床。密闭环境让飞沫更易被他人吸入。
谁是高危人群?日常防护如何做?
肺结核在人群中普通易感,但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密切接触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同住或长时间共处一室者。
免疫力低下者: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及营养不良人群。
特殊环境人群:学生(尤其住校生)、医务人员、监狱羁押人员等。
筑牢呼吸防线:日常防护“四要诀”
通风至上:无论家中、办公室、教室,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让空气流动冲散潜在病菌。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遮挡,随后立即洗手!
口罩防护:在人员密集、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公共交通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强健盾牌:充足睡眠、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接种卡介苗(主要保护婴幼儿重症),筑牢免疫力根基。
关键信号:出现这些症状,务必警惕!
肺结核常伪装成“小毛病”,若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无好转,请立即就医排查:
长期咳嗽咳痰(最常见!持续2周以上,普通感冒通常1-2周缓解)
痰中带血或咯血(危险信号!)
持续午后低热 (发热持续时间长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夜间盗汗(常湿透衣物,与发热交替出现)
体重下降(不明原因消瘦,可能伴随食欲减低、营养不良)
疲乏无力(常感到全身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胸痛、呼吸困难(病变累及胸膜或胸腔积液时,可引发胸痛,可能出现气短、呼吸急促)
国家守护:免费诊断与治疗政策
中国为肺结核患者提供重要支持:
1.免费诊断:在定点医疗机构,可疑症状者享有免费胸片和痰涂片检查。
2.免费治疗: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包括病原学阳性及部分痰涂片阴性患者),可领取国家提供的标准化抗结核组合药物。
3.规范用药是治愈的关键:肺结核可治愈!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足疗程(通常6-9个月或更长)、不间断服药。擅自停药极易催生“耐药结核”,治疗难度和费用剧增,甚至危及生命。
肺结核防治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是守护公共安全的民生基石。每一次规范的就医、每一次自觉的咳嗽遮挡、每一扇打开的窗户,都是对“白色瘟疫”无声却有力的反击。健康呼吸绝非小事,科学防治就在日常点滴之间。关注肺结核,就是守护我们共同享有的清新空气与自由呼吸的权利。
作者:
宋雪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 主管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
张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