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脑卒中仍是当前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等,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发布日期:2022.05.31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高血压作为常见慢性病,需要及早干预、及时治疗,如何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脑卒中仍是当前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等,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呈现的“三大现状”,即:三高(高患病、高致残、高死亡)、三低(低知晓、低治疗、低控制)、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吃药)。因此,引起重视、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并且预防并发症依旧是主旋律。
重视规范诊断高血压,
尽早使血压达标
诊断
高血压诊断以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建议在4周内复查2次。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 ”或“隐蔽性高血压 ”,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继发性高血压则重在寻找病因了解有无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
治则
治疗高血压的“三原则”是达标、平稳、综合管理。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建议在4周内或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为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干预、及时治疗,进行专科专业的综合管理,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尽早使血压达标、预防并发症是目的,高血压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仅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可根据病情及意愿暂缓口服西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最多3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许多患者无症状,且恐惧西药副作用,常询问医生是否有其他干预的方法。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药如何综合防治高血压。
中医药如何防治高血压
中医概念的高血压
高血压根据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可归类为“眩晕”、“头痛”、“胸痹”范畴,目前中医内科将其归属“眩晕”。《黄帝内经》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作眩”。汉.张仲景指出“痰饮”是眩晕重要致病因素。金.刘完素有言:“风火皆为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元.朱丹溪曰:“无痰不作眩”。明.张介宾指出 “无虚不能作眩”。总结而言,这些古代医学名家指出病理因素为“风、火、痰(饮)、虚”,病位在“头窍”,与肝、脾、心、肾脏腑有关。此外明.虞抟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会进展为脑卒中一致。因此,中医药对本病可谓早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中医综合防治高血压
结合改善生活方式,中医药可通过消除内、外因素,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具体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避免饮食不节:避免过时肥腻、甜腻、过咸,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一啤酒瓶盖),注意隐性盐的摄入(咸菜、鸡精、酱油等)。
②体育锻炼、增加体质: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常见健身方式)均有直接的降压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可以每次30分钟,每周5~7次。可获得的收缩压下降效果达4~9mmHg。
③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恐等均可伤及脏腑,比如大怒引起肝风煽动、情志抑郁日久耗伤心肾、水不涵木,引起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因此保持心情愉快、心境柔和,可控制血压的波动、病情进展。
④戒烟戒酒:烟可损伤脉管,导致气虚血瘀诱发经络不畅、不通,酒可影响脾气之运化、引起痰浊内生,均可引起血压的波动、眩晕症状的发生与加重。
⑤劳逸结合:过劳引起血压波动,在中青年患者尤为明显;因此倡导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结合,避免过劳、熬夜,过劳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熬夜可能使交感、副交感系统调节紊乱,导致血压波动;中医认为过劳伤阴血、伤气,阴血亏虚会并发阳亢,气虚会引起痰浊、痰饮,发生眩晕。
⑥肥胖者减轻体重:肥人多痰湿,肥胖者可伴随脾虚,脾胃运化无力,酿湿生痰,痰浊阻滞气血运行可引发清气上升阻碍出现头晕等症状。控制体重可获得的收缩压下降效果达5~20mmHg/减重10公斤。一般要求体重指数BMI<24kg/m2,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⑦中医的其他治疗:针灸、推拿、刮痧、外治如耳穴、药物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眩晕保健操等可根据实际可操作情况进行选择。
⑧中药口服及代茶饮:患者如能至医院门诊就诊可由中医医师问诊后辨证施治,开中药处方。如不能至门诊就诊或无法坚持口服汤药,可酌情选择一些常见药物适量代茶饮用,或磨粉每日适量温水兑服,具体用量可咨询专业医师。
代茶药物的选择要点:
肝阳上亢者如“脸红、头目胀痛、易怒、舌红苔黄、大便秘结”的,可选用天麻、菊花、夏枯草、羚羊角片、决明子、干芦荟以平肝降火。
肾精亏虚者如“耳鸣如蝉叫、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滑泄、舌淡苔白、大便干结”等,可选用枸杞子、山药、阿胶、酸枣仁、芡实、莲子肉、龟板、鹿角胶以补肾养肝之品,但要避免过服。
气血虚弱者如“面色淡白、唇白、活动后气短、劳累懒言、心慌、大便稀软、舌淡边有齿痕”等可选用党参、黄芪、龙眼肉、芡实、大枣、炒扁豆、薏米、粳米以健脾益气。
气滞血瘀者如“情绪郁闷之后出现头晕、伴有头痛、面色晦暗、唇甲青紫、皮肤暗黄、舌暗有瘀斑、舌底部脉络迂曲”等,可选用三七、桃仁、红花、老葱、白芷等以理气活血化瘀。
痰浊蒙上者如“头重昏蒙、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食少喜睡、大便溏薄不畅、舌苔白腻、晨起口苦口腻”的,可选择茯苓、白术、薏苡仁、陈皮、天麻、砂仁、豆蔻、郁金、生姜等健脾化湿化痰之品,伴口苦者可选择炒黄连、莲子心等化痰郁、清心火。
中医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衰”的防治策略,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均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而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更有助于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从而降低心血管总体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们可至心病科、高血压专病门诊就诊,获得最佳诊治建议,进行综合慢病管理。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