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本草》到现代药典:芍药的千年疗愈之旅|甘草|白芍|赤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月花神——芍药”,作为药用已历史悠久,最早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

发布日期:2025-06-21 来源:PSM药盾公益

图片

“五月花神——芍药”,作为药用已历史悠久,最早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中,将芍药列为中品。在《伤寒论》治疗方剂中芍药的使用频率排在第五位,共计 30 方(次)。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中亦云:“张仲景治伤寒汤,多用芍药”,可见在古代芍药已是常用药。

《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也就是说,“芍药”最初是由“绰约”音转演变而来,因其花大色艳、妩媚多姿、天生丽质,兼具色、香、韵之美,可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素有“牡丹为王、芍药为相”的说法,从古至今,芍药深受人们的喜爱。

两者同科同属(毛茛科芍药属),外形相似,主要差异如下:

芍药

图片

芍药

牡丹

牡丹

花期:

牡丹花期 4-5 月,芍药花期 5-6 月,有 “牡丹先,芍药后” 之说(受地域、气温影响)。

茎的形态:

牡丹为落叶灌木,茎木质化(木本);芍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本)。

叶片:

牡丹叶片宽,似扇子或鸭掌,质感如灯芯绒;芍药叶片瘦长,似鸡爪或三叉戟,表面有蜡质光泽。

花型:

牡丹的花单生花枝顶端,芍药的花可生顶端或叶腋。

历代本草认为芍药药用以 “单瓣红花” 为佳,因花朵繁盛会导致植株养分供给地上部分,削弱根中药用成分积累,如《本草衍义》记载 “花叶多即根虚”,《本草崇原》提及 “花薄则气藏于根”。

芍药(包括白芍和赤芍)的药用价值主要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单萜苷类(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酚酸类(没食子酸、鞣花酸、丹皮酚)、三萜类(齐墩果酸、熊果酸)、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

具有镇静、解痉、抗炎、抗应激性溃疡病、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类似于中药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近代,栽培芍药的主产区除安徽(亳芍)、浙江(杭芍)、四川(川芍)三地外,山东、湖南等地也长期栽培。目前,安徽亳州白芍产量最大,占全国白芍产量70%以上,以其“条直、体重、粉性足、断面菊花心”而享誉全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习称“亳白芍”。

产区

传统名称

特点

市场地位

安徽亳州

亳芍

产量大,性价比高

全国流通主力

浙江杭州

杭芍

品质优,历史悠久

高端药材,价格高

四川中江

川芍

区域特色明显

西南地区为主

白芍为主药的经方: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赤芍为主药的经方: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白芍与赤芍同用的经方: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温经汤(《金匮要略》)。

从《神农本草》的初识,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芍药的广泛运用;从亳州田野的道地栽培,到实验室里芍药苷的分子结构解析;从“除血痹”的古老经验,到四物汤调控基因表达的现代证据——芍药的疗愈之旅,正是中医药“传统经验-道地药材-科学验证”三位一体的典范。

审稿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主任药师 杨骏

作者: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副主任药师 何琳

  • 评论
发布